【回顾】
《浅谈原生广告(一)——关于原生广告》~~关于概念范畴
《浅谈原生广告(二)——内容为王运营》~~关于内容运营
《浅谈原生广告(三)——提升平台收入》~~关于产品运营
《浅谈原生广告(四)——素材与展现相关性》~~关于创意素材
《浅谈原生广告(五)——投放就是博弈》~~关于投放策略
《浅谈原生广告(六)——好落地页就是好销售》~~关于落地页
【写在前面】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与公司无关,欢迎拍砖斧正。文中提到的一些概念和观点在前几篇有过说明,如感兴趣可通过文末链接进行相关阅读,感谢。
最近业内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一是百度最年轻VP“李叫兽”的离开,二是腾讯公众号广告oCPA全量上线。前者和创意优化有关,后者和智能出价有关,是投放优化的两个环节的自动化尝试。由此本篇想分享的随想和前几篇不同,是关于人的——优化师这个行业。
早期的优化师主要是做SEM优化,这和百度搜索推广前几年在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垄断地位有很大关系,从而在百度内外养活了一大群人,并因为规模巨大有着完善的培训和成长体系。我多年前刚接触网站推广时就去认认真真地听过百度组织的培训,现在教材还留着。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百度SEM优化培训体系就像一所社会大学,培养了一批优化师、形成了一套基于流量漏斗的至今仍然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论。
随着信息流广告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市场环境变天了。商业化的池子有多大源头上取决于流量有多大,随着用户时间从有限的搜索引擎–垂直网站–跳出、向移动时代永远刷不完的信息流转移,推广预算的蛋糕份额也随之变化。钱流向信息流,优化师队伍自然也被市场调整了结构,很多现在的信息流优化师都是从SEM优化师转型来的。
虽然产品类型不同,但优化工作整体上还是那几个模块:账户结构、人群定向、创意素材、落地页、出价……如果说有什么区别,主要是侧重点和技巧层面的。比如信息流是信息找人、SEM是人找信息。所以拿创意来说,“意图原生”的SEM广告创意直接一些可能效果更好,而“表现原生”的信息流广告则不宜太硬、让用户在消费内容时有太强的跳出感甚至反感。定向方面也是,因为各类产品都在做信息流,不同类型产品对用户画像的数据依据就不同,基于搜索的产品依然会从“关键词”的角度提供定向选择、而基于用户浏览的产品则可能更多从用户“兴趣”提供定向依据。一些特殊平台比如微博,用户大部分阅读行为是基于“关注”关系的,所以基于账号关系的定向就效果特别好。因为这些差异,优化师通常会基于某个平台进行深入研究和测试,包括多平台对接的广告代理商,一样会在内部做不同平台优化小组的分工、以保证专业性和对平台的敏感性。
互联网是一个变化超快的行业,容不得精耕细作几十年才培养出一代匠人。AI大时代来了,各平台作为流量卖方渴望通过提升投放效率、在保证ROI竞争力的同时提升整体流量ECPM以提高收入。大一些的广告主作为流量买方则开始尝试程序化投放或自建专职投放团队将效果可控性把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前面提到的几个优化模块,陆续开始有了自动优化尝试。不仅腾讯推oCPA、百度也在推oCPC、微博推oCPM等等,各家都纷纷基于自己的广告产品出价方式推出了oCPx,优先将出价环节自动化。这很关键,一方面账户结构、创意这些测试稳定后不需要频繁调,但要控制好投产率、出价就需要实时盯,很费人力。另一方面因为预算有限的中小效果类广告主对价格很敏感,ECPM就上不去。
那么这个“o”是什么呢?并不是自动,而是“Optimization”,强调的是“优化”。看见没?AI来抢饭碗了……(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