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摘抄
拉里把自己不喜欢的搜索结果打印出来,把存在问题的广告特意做了标记,又将打印出的文件贴在台球桌旁厨房墙壁的公告板上。他在纸张上端用大写字母写了“这些广告糟透了”几个字,然后便回家了。他没有打电话,也没有给任何人发电子邮件;他没有召开紧急会议,也没有对任何人提及此事。
在考虑一份工作时,许多人首先关注的是职位、职责、公司以往的业绩、行业的整体情况以及薪酬福利。接着往下数,我们或许会在“通勤用时”和“餐厅咖啡品质”这两项之间找到企业文化这一项。然而,创意精英却会将企业文化放在首位加以考虑。要办事有效,员工必须在乎工作环境。因此,在新加入一家企业或一项事业时,文化是最应重视的因素
这种“办公设施至上”的风气必须纠正,这种风气必须予以根除。办公室的设计应本着激发活力、鼓励交流的理念,而不要一味制造阻隔、强调地位。方便的交流可以为创意精英们提供灵感,把创意精英聚集在一起,你就能引爆他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拥挤的环境。
他告诉听讲座的各位家长:“如果你们的孩子想要在卧室里信手涂鸦,看在我的面子上,就让他们画吧。”制造混乱并非目的(如果这真是我们的目标,那不少青少年一定能成为绝好的员工),但是,混乱往往是自我表达和创新的衍生品,因此可以算是一种好事吧
以业务或产品线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会造成“各成一家”的局势,从而对人员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形成扼制。每个部门自负盈亏的措施看似有利于衡量业绩,却会使各业务部门的领导者把自己部门的盈亏置于企业整体利益之上,从而对部门的发展方向造成误导。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对“两个比萨”原则推崇备至,这个原则规定,团队人数不能多到两个比萨还吃不饱。 继续阅读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拾慧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拾慧
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要把问题正确地写下来,起码要兼顾到六方面: (1)问题是什么。 (2)假设问题的原因。 (3)证实每个问题的假设。 (4)预测实验的结果。 (5)观察实验的结果。 (6)由实验得出结论。
研究电视的科学家如果很悲哀地说:“这个实验失败了,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这其实是报道人员的错误,因为一个实验并不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被称为失败了,只有它的结果无法测出假设的真假时才会被称为失败了。
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如今,由于人类知识的范围太过复杂,结果每一个人都变成专家,然而却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疏离感。如果有人想在各种学问之间自由地游荡,势必会和周围的人疏远。
东方不曾出现圣战,因为他们口说的真实永远不是真实本身。 在所有东方的宗教当中,最看重的教义就是”你之所是”与”你之所视”是不可分的。
而实体的山往往能象征人们灵性长进的路。就好像那些在我们身后的山谷里的人们,大部分人望着灵性的高峰,但是一生从来不曾攀上过,只是听听别人的经验就已经很满足,而自己不愿意花费任何心血。有一些人则是靠着有经验的向导,他们知道最安全的路,因而能够很顺利地到达他们的目的地。 但是还有另外一批人,不但没有经验,而且不太相信别人的经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其中很少有人能成功,但是总有一些靠着自己的意志、运气还有上天的恩典而做到了。 那些成功的人要比别人更明白,其实登山并没有惟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这样的人物就有多少条路。
“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惟一的真实。你理智上所意识到的那棵树,由于这一小段的时间的关系,便属于过去,因而对你来说并不真实。任何经由思想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都不真实。所以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那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真实。这种在意识之前的真实,就是斐德洛所谓的良质。由于所有经由思想所认知的事物必须来自于这一段思考前的真实,所以良质是因,而果才是所有的主体以及客体。 继续阅读
《苏菲的世界》拾慧
1、我在微博的推荐:《苏菲的世界》。以小说架构巧妙地将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史娓娓道来,曾红极一时。因为讲哲学史,所以虽然是20多年前的老书,却丝毫不会过时。因为讲哲学史,所以观点兼容并包,对各时期各学派的观点不推崇也不批评,培养怀疑的态度。光是这些先贤的名字,就足够值得了解。
2、摘抄是随手的,因此有些会彼此矛盾,但它们在当时的时代已经是大智慧了。不代表全部精彩观点、不代表我认同、不代表我反对,只是随手的……至于弗洛伊德及之后没再摘抄,因为年代比较近,相对了解……开个玩笑,是因为故事节奏比较快忘了标记……
3、如果懒得看长篇大论,摘三句大师的话给你:
为什么要看——歌德:“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怎么样去看——笛卡尔:“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 看完会怎样——苏格拉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继续阅读
《留住手艺》妙语摘录
偶然间看到《留住手艺》这本书,因为一直对日本的“匠人”(或称“工匠”)精神颇感兴趣,就找来一观。果然爱不释手,两天的通勤和夜晚就读完了。
原作者盐野米松的名字就颇有点原生态感觉,他出于对日本手工艺从业者数量渐少、技艺即将失传的惋惜,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四处探访民间工匠,并邀请他们在他的“脱口秀”展示技艺。这本书就是这些现场演讲的笔录,可惜中文版只摘录了其中的14段。这篇书评实际是我从中截取的只言片语。
【料】
说是“脱口秀”,这些干了几十年木匠、铁匠、织工的师傅都很淳朴,比如刮漆匠岩馆正二师傅就带着漆树来现场演讲,一边操作一边讲,最后还说:“唠唠叨叨了一通。这就是我这刮漆匠的工作内容。谢谢你们的恭听。”
岩馆师傅并非唯一带着大块原材料来现场演讲的,这些手艺人天天面对着原材料,工具和原材料就是他们最好的伙伴。所以虽然书中只有文字,却可以想象各种大树被扛上台的有趣画面。
说起原材料,每个工种乃至每个流派选择的原料自然不同,比如造木塔用丝柏、做木盆则用枥树;做鲨舟用宫崎杉、做平田舟则用一种表面发白的杉树、而长良地区是用罗汉松的;编筐的用野葡萄蔓、编包的则喜欢杞柳、编簸箕的偏爱山樱树皮……
我认为,各行当各门派选择原料不同,首先当然是出于实用目的、根据用途选择性能最适合的。其次恐怕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县产杉树,杉树皮不适合编织,却适合造船,于是就出了好船匠。所以演讲者大多来自日本偏远县不知名的小村落,不熟悉日本的人恐怕全书看完也只认得冲绳一个地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