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电影《赤壁》搞得很多人重拾三国情节,我从小就喜欢看《三国演义》,可能也和光荣公司的“三国志”系列游戏有关。人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少年多读读三国对培养男孩子“大丈夫立于世当配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的英雄气概和雄心壮志有好处。
我还没看《赤壁》,只是上周去大学同学家搜刮了几本书,有一本不完整的《三国志》,所以又燃起了点兴趣。《三国志》是史书,纪传体的,所以读起来不像《三国演义》那么有趣,但了解了解真实的历史,更有助于领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意图。
今天只是把这本不完整的《三国志》中几个人物的籍贯归纳了一下,因为古书中的地名和现在不同,所以感觉很有趣,仿佛这些英雄来到了现代,更有“人”的感觉。
看看诸位英雄的老家,哪个是你老乡:
曹操 安徽
董卓 甘肃
袁绍 河南
吕布 内蒙古
郭嘉 河南
钟会 河南
华佗 安徽
刘备 河北
诸葛亮 山东
关羽 山西
张飞 河北
赵云 河北
姜维 甘肃
孙权 浙江
周瑜 安徽
吕蒙 安徽
陆逊 江苏
没想到,在那个时代,河南和安徽真是人才辈出的宝地,曹操、袁绍这样的豪杰分别出自安徽和河南,难免有同乡的英雄前去依附。郭嘉虽是在曹操手下出的名,但起初也是投奔的河南老乡袁绍。再看看蜀国,虽然立足于大西南的四川,但老大刘备是河北人,最亲近的人任用的除了老乡张飞、赵云就是离着很近的关羽、诸葛亮。而世居江南的吴主孙权手下当然就都是南方人了。
其实想想也很好理解,那时又没统一普通话,各地方言也许还没现在差得这么远,但终归还是有沟通问题。你作为谋士,投奔个老家差很远的主公,献半天良策上边一句没听懂,永远也升不了官。身为武将,临阵主公指挥战斗,您听错指令,不让敌人砍死回去也得军法处置。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书中被神话了的英雄豪杰,讨论军国大事时叽哩哇啦的各地口音,散了朝老乡再聚一块开开老乡会,多有趣。我有个想法,再拍三国时,选演员就选跟历史人物同籍贯的,用各自的方言对白,肯定乐死了。